邵陽市清真西寺
2011-06-23
邵陽市清真西寺座落于邵陽市北塔區茶元頭馬家回族村(俗稱馬家垅),寺址位于古寶慶城之西,按方位舊稱寶慶西寺,后因該寺離城較遠,為便于尋找,改為茶元頭清真寺。改革開放后,城市擴大,茶元頭劃歸北塔區,已屬市內之地。2003年,經上級批準同意恢復“邵陽市清真西寺”名稱,與東寺、南寺齊名。
據傳,該地很早以前就有馬氏回民聚居,且教門虔誠,每逢“主麻”,當地回民就得爬山涉水,步行20多里,前往寶慶東門外清真古寺參加聚禮,費力勞神很不方便。為解決這一困難,當地回民于清光緒二十四年(1898)就已籌備在當地修建一座清真寺。后因戊戌變法失敗,政局動蕩,社會不安,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,建寺計劃只得暫時擱置。
民國五年(1916),當地回族群眾一致推舉馬朝用、馬選卿、馬連成、馬成敬、蔡開茂等鄉老領頭,負責選址施工,集資購料,始建茶元頭清真寺。該寺建成后,大殿系土木結構,坐西朝東,長13米、寬11米、高9米,占地面積143平方米。殿內四根大樹作柱,兩根大樹為櫨,櫨上牽方斗榫,錯綜有致,嚴謹合理,。大殿內外,石灰粉墻,一片潔白,殿門雕了花窗,既透明,又透氣;大殿正面墻上寫有《古蘭經》,兩邊用阿語組成漢字形狀的經文對聯,均系隆回有名的阿文書法家馬福玖阿訇撰寫,至今仍保留完好。
殿前兩側各修橫屋一棟,每棟三間,面積約350平方米;右棟作教學室和宿舍,左棟做廚房、雜屋和水房,整個寺院占地約兩畝,屬邵陽市當時較大的清真寺之一。該寺解放前有寺產23畝,土半畝,山地3處約8畝,由12戶農民佃種,每年可收租42擔,基本能滿足阿訇、寺師傅的工資、開學及三大節日的各項費用。
1944年,日寇犯邵,茶元頭清真寺慘遭破壞。日寇投降后,又遭到國民黨軍隊洗劫。解放后,當地回族鄉老將清真寺稍加修整,勉強進行宗教活動。
1958年大躍進,將土改時保留的寺產田土收歸公社所有,清真寺失去經濟來源,正常宗教活動處于半癱瘓狀態,“文革”中左棟橫屋和水房被拆毀,從此再也無人進寺禮拜,清真寺內雜草叢生,一片凄涼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撥亂反正。
1987年,邵陽市人民政府撥出???5000元,加上當地回族群眾的自愿捐資,在寺管小組的主持下,將大殿水房、殯儀室等進行了全面修復。
2002年,寺管會又在水房和殯儀室的上面加修一層作為教學室和阿訇的住房,使清真寺院內大大改觀。
現地址:邵陽市北塔區茶元頭鄉馬家回族村
郵編:422000
教長:馬文亮
據傳,該地很早以前就有馬氏回民聚居,且教門虔誠,每逢“主麻”,當地回民就得爬山涉水,步行20多里,前往寶慶東門外清真古寺參加聚禮,費力勞神很不方便。為解決這一困難,當地回民于清光緒二十四年(1898)就已籌備在當地修建一座清真寺。后因戊戌變法失敗,政局動蕩,社會不安,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,建寺計劃只得暫時擱置。
民國五年(1916),當地回族群眾一致推舉馬朝用、馬選卿、馬連成、馬成敬、蔡開茂等鄉老領頭,負責選址施工,集資購料,始建茶元頭清真寺。該寺建成后,大殿系土木結構,坐西朝東,長13米、寬11米、高9米,占地面積143平方米。殿內四根大樹作柱,兩根大樹為櫨,櫨上牽方斗榫,錯綜有致,嚴謹合理,。大殿內外,石灰粉墻,一片潔白,殿門雕了花窗,既透明,又透氣;大殿正面墻上寫有《古蘭經》,兩邊用阿語組成漢字形狀的經文對聯,均系隆回有名的阿文書法家馬福玖阿訇撰寫,至今仍保留完好。
殿前兩側各修橫屋一棟,每棟三間,面積約350平方米;右棟作教學室和宿舍,左棟做廚房、雜屋和水房,整個寺院占地約兩畝,屬邵陽市當時較大的清真寺之一。該寺解放前有寺產23畝,土半畝,山地3處約8畝,由12戶農民佃種,每年可收租42擔,基本能滿足阿訇、寺師傅的工資、開學及三大節日的各項費用。
1944年,日寇犯邵,茶元頭清真寺慘遭破壞。日寇投降后,又遭到國民黨軍隊洗劫。解放后,當地回族鄉老將清真寺稍加修整,勉強進行宗教活動。
1958年大躍進,將土改時保留的寺產田土收歸公社所有,清真寺失去經濟來源,正常宗教活動處于半癱瘓狀態,“文革”中左棟橫屋和水房被拆毀,從此再也無人進寺禮拜,清真寺內雜草叢生,一片凄涼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撥亂反正。
1987年,邵陽市人民政府撥出???5000元,加上當地回族群眾的自愿捐資,在寺管小組的主持下,將大殿水房、殯儀室等進行了全面修復。
2002年,寺管會又在水房和殯儀室的上面加修一層作為教學室和阿訇的住房,使清真寺院內大大改觀。
郵編:422000
教長:馬文亮
通訊報道
聯系我們
中國?湖南省伊斯蘭教協會
地址: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天劍路266號
電話/傳真:+86 0731-85184084
郵編:410007
郵箱:hnislm@hotmail.com